37岁中国籍女性盗刷信用卡买新干线车票,别贪图一时便宜毁了旅行……

8月27日,日本《CBC电视》报道称:名古屋警方正式逮捕一名中国籍女子李佳君(37岁),居住在名古屋市中区、无业。

警方指控她在今年6月,利用非法获得的他人购票ID和密码,在JR名古屋站的自动售票机上,一次性打印出12张新干线车票,总价12万672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000元)。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她并非单独作案,而是隶属于一个以中国人为主的犯罪团伙。

这个组织通过盗取预订账户、获取取票码的方式,不仅在名古屋,在其他地方也套出票券,总金额已超过40万日元(约1.9万元人民币)。这些车票随后被低价转卖给中国游客,成为一门赤裸裸的生意。

其实,这并非孤立事件。类似的灰色操作,早已在全球范围蔓延。以信用卡盗刷为起点,通过境外网络下单、快速出票,再转手卖给毫无警觉的消费者,这条链条运作得熟练而隐蔽。

不少中国游客在社交平台和闲鱼等二手平台上,早就见识过“便宜得令人心动”的门票。售价甚至只有官网的一半,卖家头像挂着“自由行顾问”“票务小助手”的字样,看似专业,背后的逻辑却惊人一致——盗刷。

在今年6月,一位年轻游客通过闲鱼购买了皇家加勒比邮轮的船票,结果被告知票源来自境外盗刷。虽然她第一时间察觉异常并主动取消,但系统依旧在登船前夕将其拉入黑名单,整段旅程彻底泡汤。

4月,巴黎迪士尼乐园门口,两名女孩的“代订票”无法使用。她们慌乱中请求卖家再补一张,结果依旧刷不开。

最终,园方发现票据异常,连她们朋友的票也被判定为盗刷,一度差点全员被列入黑名单。那一刻,她们的旅行与心情彻底坠入谷底。

更为严厉的一幕发生在北海道神居滑雪场。几名中国游客使用闲鱼购得的“打折雪票”,出票机能打印,但闸机无法入场。工作人员警觉后直接报警,刑警当场到来,要求他们出示护照、调取聊天记录、付款截图,并备案整段购买过程。两个小时的盘查,让几人的旅程变成噩梦。

这些案例几乎都具有相同的特点:票源便宜得不合常理、有时候出票方式要求“10分钟内使用”、卖家承诺“不能进包退”。所谓的“省钱秘籍”,本质上就是灰产操控下的盗刷交易。

灰产链条能够存在,不仅因为有团伙负责盗刷,更因为有人愿意买单。

海外信用卡支付体系的漏洞,为盗刷提供了天然温床。不同于中国普遍使用的短信验证、动态密码,很多国家的信用卡只要卡号、有效期和CVV码匹配,就能轻松完成支付。部分景区官网、海外电商平台甚至不强制绑定持卡人IP和行为轨迹,成功率极高。于是,盗刷出票几乎零成本,却能在转卖时获得百分之几百的利润。

然而,真正让这条产业链繁荣的,不是盗刷的手法,而是消费端的贪图便宜的侥幸心理。对一些游客来说,票价便宜一半,就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他们抱着“只要能用就是赚”的心态,甘愿冒险。在他们眼里,这不是灰产,而是“薅羊毛”。甚至有人调侃:“咸鱼就是最大的暗网。”

正是这种心态给了盗刷团伙存在的理由。有人心甘情愿掏钱,就有人铤而走险盗刷。买卖双方在暗中合谋,最终把原本应该安全、透明的旅行体验,变成了一场不可预知的赌局。

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放在这里显得格外刺耳:没有贪图便宜的买卖,就没有盗刷的诈骗。

对日本社会来说,这起案件带来的震动,并不仅仅是金钱损失。

更让人忧虑的是日本媒体接连报道、反复强调的“以中国人为主的犯罪团伙”。这一标签在日本社会的扩散,往往意味着群体形象的受损。无数勤勤恳恳工作的华人,在便利店、工厂、办公室默默付出,却很容易因为个别事件而被整体贴上“嫌疑”的标签。

然而问题的根源,并不只是“李佳君”式的个人,而是需求与诱惑共同催生的系统性漏洞。

当消费者为了一点便宜心甘情愿选择灰色渠道,当平台在虚拟票务审核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信用卡支付体系长期滞后于安全要求,这样的链条就必然生生不息。

秩序能否守住,不光靠警方怎么查办,更取决于消费者能不能擦亮眼睛。买便宜的盗刷票,看似省了几十上百块,其实是在给自己埋雷。只有坚持从正规渠道购票,才不会沦为诈骗链条中的一环,也能安心的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