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睁眼闭眼,如今日本对中国人的容忍真的在变了

周日清晨五点半,大阪府大东市一条看似普通的街道,忽然变得异常紧张。空气中本该飘着葱油、油条和豆浆的香气,今天却混杂了些不安——是警察的皮鞋踩上柏油路的节奏,是执法记录仪红灯闪烁的冷光……

这里是一个存在了二三十年的地方传统——“中华早市”的拐点。过去二十多年,这片由当地华龙食品店主带起的“自发早市”,每逢周日清晨便在鶴見区和大东市交界的街头热闹开张。油条在大铁锅里翻滚,蒸汽弥漫,腌白菜、香辣豆干、红烧卤味铺满摊前,每一样都写着“家乡味”。

顾客有华人,也有不少日本人,他们说:“这比高级中餐馆更有风味。”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违法”的行为一直被当地政府默许。因为是周日清晨、交通不算繁忙,违规停车也影响有限。以前警察来巡逻,也大多只是摆摆手提醒两句。许多喜欢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也乐得来这里吃碗豆腐脑、买几块烧饼,视之为一种“生活趣味”。

但时代变了,感觉这几年,日本针对中国人的各项政策都在收紧:从银行开户到人文签证、经营管理签证、在留管理制度……无一不在加强审查。

如今的街头执法也不例外,原本以前上午八九点才现身的警察,现在大早上五点半就开始巡逻,“务必根除”的态度清晰无误。

这不仅仅是“治理中国早市”,也是整个日本社会氛围变化的一环。一个曾被宽容对待的中国移民社区生活方式,正在被更冷静、更制度化的秩序替代。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涌入当地,随之而来也有种种“乱象”:

违规停车多达数十辆,有的横占双车道,有的干脆停进了不相关商户的专用停车位。麦当劳门前不得不从六月开始雇佣保安——不是为了店内秩序,而是为驱赶那些“来早市蹭车位”的司机。

街边立着“禁止露店”的红白标识,却毫无威慑力。摊贩们在牌子下堂而皇之地卖豆腐干、手工煎豆,甚至现场摆起锅炉做豆腐脑。

记者走访时,常能听到摊主说:“我不懂日语。”但问到豆子的品种、老家在哪,却立刻切换成流利的中文——“大东市民,自己做的。”

这一带居民和商户的反应是复杂的。

“以前我们也喜欢来吃,但现在真是吓人。”一位老奶奶说,她每到周日便绕道走路回家。“不想跟人起冲突。”

附近一家日式拉面店老板更是苦笑:“我们的门口被堵了三年了,说也没用,说一句就被摊贩吼回来。”

而早市的组织方“华龙食品”则回应:“那些摊贩我们管不了,都是个人行为。”

就这样,一个本该承载温情的周末市集,已沦为一个“谁都不愿管”的灰色角落。

直到8月24日清晨5:30,警方出动约20名人员展开联合执法。巡逻车刚刚驶入主路口,一名摊贩低声喊了一句:“来了。”动作如国内摆摊遇到出城管撤离般迅速。

锅盖啪地合上,灶台被拖回手推车,蔬菜被一袋袋塞进车后座,气瓶卸下,地面用布擦了一遍,十几秒内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警察在现场逮住一名男摊贩:“你知道在这里摆摊是违法的吗?”

他咬着牙点头:“知道。”

“你有道路使用许可吗?”

“没有。”

“你知道这是违法行为?”

“我知道,所以警察一来我就全收。”

警察沉默了几秒,转而走向一辆停在人行道上的白色轿车。

“这是人行道,您不能停在这里。”

“我工作呢,你快点啦!”女司机拍着方向盘吼。

“请出示您的驾照。”

“吵什么吵,我说了我等一下就走!”她猛按喇叭,鸣笛声在安静街道里炸响。

另一边,一位年长摊贩被记者问起:“你是第一次来吗?”

她犹豫一下说:“不是。”

“那你知道这是违法的?”

“我不会说日语。”

记者递上中文告知单,她一边看一边笑:“这个我看得懂。”

警方无奈地说:“这是中文,你说你看不懂,就太奇怪了。”

当日共有7辆违停车辆被开出蓝色罚单,多个无证摆摊的摊贩被当场驱离。

这场执法并不是第一次。但它比过去任何一次都更严肃——也许是因为舆论发酵,也许是因为“早市乱象”被媒体集中曝光。

从六月起,不断有视频在网上流传:摊贩抽烟顶嘴、司机抢位吵架、居民与摊主互呛……“中华早市”这个名字,开始与“乱象”“扰民”“非法”捆绑在一起。

这一次,警方态度明确:“我们会持续取缔,直到秩序恢复。”如今的街头已经肉眼可见地冷清了。摊贩少了,自发摆摊的行为也逐渐被劝退,只有“交钱合法营业”的个别摊位还留在原地。

三十年风风雨雨,一个原本因味道而生的社区温情角落,正在被“秩序”一刀刀切割。是非对错,众说纷纭。

有人说:它曾是异乡游子心灵的灶台; 也有人说:它早已变味,成了城市管理的负担。但无论如何,那些蒸汽升腾的早晨,那些为了一碗热豆浆排队的人群,那些迅速收摊后满头汗水的摊主背影——都是真实存在的风景线……

现在,也该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