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配料表上的“E编号”,加工奶酪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芝士焗饭或芝士洋葱汤里,片状奶酪(Scheibletten)和加工奶酪(Schmelzkäse)几乎是标配食材,它们入口顺滑、容易融化、保存时间长,是快餐业和家庭厨房的宠儿。但专家提醒:这些看似方便的“人造芝士”,过量食用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传统奶酪本身含有丰富的钙、蛋白质和矿物质,对骨骼和新陈代谢有益。然而,加工奶酪之所以柔软、易切片并能长时间保存,离不开其中的“秘密武器”——人工添加的磷酸盐。

这些磷酸盐几乎可以百分之百被人体吸收并进入血液,但人体无法完全代谢。长期摄入过量会带来多重健康风险: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过多的磷酸盐会沉积在血管内壁,引发动脉硬化,从而提升心梗和中风的几率。

肾结石隐患:当肾脏无法将过量的磷盐排出时,容易形成尿路结石。

骨质疏松:人工磷酸盐会“夺走”骨骼中的钙,使骨头更脆弱,增加骨折风险。

加速衰老:研究显示,这些盐分甚至可能让肌肉和皮肤更快老化。

再加上加工奶酪通常还含有高脂肪、高盐甚至糖分,这类产品很难被列入健康饮食。

隐藏在配料表里的“E编号”

消费者往往难以察觉,因为包装上的磷酸盐常以“E编号”形式出现,甚至有时根本不标注。常见的有:

E338(磷酸)

E339(磷酸钠)

E341(磷酸钙)

E343(磷酸镁)

E450(焦磷酸盐)

E451(三聚磷酸盐)

E452(多聚磷酸盐)

E442(磷酸铵脂)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设定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ADI)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换句话说,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的“安全上限”大约是2.4克。但在快餐和大量加工食品并存的饮食习惯下,这一界限很容易被突破。

需要强调的是,天然存在的磷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参与骨骼和牙齿的构成以及能量代谢。因此,不必谈“磷”色变。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工业添加的磷酸盐。如果想在汉堡或三明治里享受芝士风味,可以选择替代品:

传统切达奶酪(Cheddar)

烤奶酪(Ofenkäse)

地方特色的熟制奶酪,如奥地利的 Glundner Käse,最好选择有机产品

这样既能保证口感,又能避免过量的人工磷酸盐。

加工奶酪方便美味,却可能带来心脏病、肾结石和骨质疏松等隐患。专家建议,消费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减少对 Scheibletten 和 Schmelzkäse 的依赖,多选择天然奶酪和未经深度加工的乳制品。看清配料表上的“E编号”,是保护健康的重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