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详解! 买生意拿永居, 最快一年上岸! 时机敏感引人遐想,与买房禁令松动有关?

移民部长Erica Stanford宣布,将对新西兰创业移民签证进行大改,旧版“企业家工作签证”作废,新版“商业投资者”签证(Business Investor Visa,BIV)将于11月上线。

虽然取代了过去的创业移民签证,但新版的BIV并不针对初创企业,更像是介于投资移民和创业移民之间的一条商业移民路径。

旧版创业移民通道已经关闭

企业家工作签证于2014年推出,采用积分制(120分),申请人需最低投资10万纽币(特例情况下可低于此数),提交详细商业计划,并在创新、高增长或出口潜力方面满足模糊的高价值标准。

签证为分阶段:先发给12个月的初始工作签证用于创业起步,满足要求后再延长24个月,累计经营满2年后可申请居留。

旧政策的优点是资金门槛低,但缺点是审批标准主观且不确定,对申请人商业计划的成功预期要求极高,而具体衡量标准却欠缺透明。加之申请费用昂贵(工签和居留申请费总计约2.7万纽币),以及顾问费、商业计划书等成本,使得创业签证几乎无人问津。

BIV新政解读:需满足英语、资产要求

今天公布的BIV签证分为两档:

1. 投资200万纽币购入企业,并承诺经营企业三年,可在12个月后快速获得居留权;

2. 投资100万纽币购入企业,则需通过三年工作-居留路径转为居民。

若企业估值超过 100/200 万纽币,须至少收购 25% 股权。

其他要求包括:购入的企业必须至少运营五年,雇佣五名以上全职员工,并满足财务要求。申请人须55岁以下,具备商业经验、品行健康等条件,雅思5.0或同等水平,以及50万纽币资产证明(维持在新西兰建立企业期间的生活)。在新西兰期间,至少新增 1 个本地全职岗位。

不过,成人娱乐、便利店、两元店、快餐连锁、烟草、博彩和移民中介等行业被排除在可投资范围之外。

Stanford称:“这是一个有针对性的通道,面向有资本、有经验并能亲自经营企业的商业人士。它规则清晰,便于理解和操作,将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

Erica Stanford

BIV申请费用与旧版签证类似:工作签证$12,380,居留签证$14,890,两者合计约$27,000。

新旧政策对比

新旧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额和路径。

过去允许较小投资(10万纽币起)创业,但审批主观、不确定性高。新政要求高额投资(100万/200万纽币),但制定了明确量化的标准(雇员人数、投资额、经营年限等),提供了更快速和确定的居留通道。

旧政策重“创业创新”概念,却缺乏清晰定义,新政则更看重经济效益和就业贡献。

简单来说,政策由“低投资+高不确定”转变为“高投资+高确定”。不过,新政主要针对收购/投资成熟企业,而非纯粹的初创企业。对于真正拥有创新点子的创业团队,政府表示将另行推出专门的创业初创签证通道作为补充。

创业移民政策演变

2013年前 长期商业签证(LTBV):

1990年代末,新西兰推出“长期商业签证”,允许海外商业人士来纽创业并获得居留。该政策约15年间几乎未作改变。全球金融危机后,开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见后文)

2014年 政策收紧:企业家工作签证取代LTBV

政府于2014年3月推出企业家工作签证,以积分制+资金门槛取代旧有做法。新政提高门槛、强调高价值增长:要求最低投资10万纽币,并按创造就业、出口潜力、经商经验等打分筛选。

这一转变被称为“大幅提高门槛”的改革,当时政府预计每年可批准约200名创业移民,然而实际结果异常凄凉。(见后文)

2025年 创业移民新政(BIV)上路:

2023年起,新政府着手全面检视创业移民政策。移民部长Erica Stanford多次暗示将“很快”推出新政。

今天,新政尘埃落定:BIV政策公布,原创业签证类别正式关闭。新政吸收了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试图在“过宽”与“过严”之间取得平衡。

移民部长预计,BIV推行首年将审批100-150名申请人。

创业移民如何一步步沦为“死鸭子”?

旧的创业移民政策被业内称为“死鸭子”签证。

在2014年之前,长期商业签证(LTBV)宽松的要求带来了投机和滥用的问题。

一些海外家庭合资凑钱,由一户申请LTBV,通过购买一家小店获得居留,随后再将资金转回给下一户家庭重复操作。

当时,常见的案例通常投入极少,最低仅1万纽币就能开咖啡车获批。很多申请人购买诸如“两元店”、街角便利店、投币自助洗衣店等微小生意。

这些生意通常只为申请人自己提供就业,对新西兰经济几无贡献,形成了所谓“买生意拿居留”的捷径。这导致旧政后期充斥大量低价值投资,政策初衷(促进创新和就业)落空。

2014年改革正是为了杜绝此类弊端。政府决心抬高门槛、收紧标准,引入积分和投资下限,旨在淘汰“小打小闹”的投机者,改吸引“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工签就此诞生。

然而,改革实施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企业家工签的政策的标准非常抽象,例如要求“高价值”“高增长”却未明确定义,加之审批官员倾向谨慎,使得几乎所有偏传统或规模较小的生意提案都被拒之门外。

移民律师Harris Gu称,该签证的自由裁量空间和高拒签率让真正的企业家望而却步。

许多申请人即使投入不菲,也很难证明自己的商业计划完全符合官员眼中的高增长蓝图,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尽弃。再加上流程漫长、费用高昂,且如果创业不成不仅亏钱还拿不到身份,企业家工签慢慢在移民市场上失去了吸引力,许多移民律师和顾问也对接手此类申请敬而远之。

因此,过往的两代签证可以说从过宽走向过严,在两个极端间摇摆,创业移民途径名存实亡。

数据惨淡,创业移民濒临“灭绝”

旧的创业工签政策在过去数年交出了一份相当惨淡的成绩单,审批通过率极低。据Malcolm Pacific移民公司披露,2018年申请该签证的拒签率高达90%。资深移民律师也证实,疫情前该类别拒签率曾接近九成。

2023年前后,随着申请量下降,表面成功率有所提升,但考虑到大量申请人知难而退或中途撤回,真正成功获得居留者凤毛麟角。

今年截至目前,企业家工作签证只收到区区36份申请,其中仅8份获批。

官方数据还显示,2015年有792人通过创业类别获得居留(包括旧政遗留案例),但到2018年这一数字骤降至180人,2024年仅33人。

更令人惊讶的是,签证的处理时间非常漫长。初始工签申请的平均审理时长高达212个工作日(将近一年),居留申请也要203个工作日。漫长的等待进一步打击了申请人的信心。

给经济注入强心针

BIV能给经济带来多大的能量?

政府预计,BIV落地后,首年即可带来上亿纽币量级的直接投资(100-150名投资者×最低$100万)。这些资金将注入实业,挽救和壮大本地企业。

另外,每位BIV投资者须至少创造1个新岗位、维持5个岗位,相当于首年直接保障五六百个就业,长期看这些企业在新资金和国际经验加持下还有望扩张,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和税收。这对当前增长乏力的新西兰经济,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连人带资”的商业移民还将带来海外网络、管理技能和新理念,有助于提升新西兰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水平。

与投资移民不同,创业投资移民要求亲自经营,更能带动实质性的经济活动和生产力提高。

投资移民及购房政策联动,房市开始骚动?

BIV的推出,正值政府酝酿放宽外国人购房禁令之际,让人浮想联翩。

现行法律禁止非居民和公民购买住房,但政府已有松绑共识,预计近期会宣布允许投资移民在新西兰置业,具体门槛可能与Active Investor Plus投资移民签证对接。

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和总理Christopher Luxn均透露,政府数周内将公布决定。新西兰优先党党魁Winston Peters也松口:“如果外国人带着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纽币来新西兰投资,那么可以买房。但绝对不是200万的房子。”

Winston Peters

BIV移民在企业经营期间会否也获得购房资格还不得而知。根据政府之前的说法,海外买家禁令将对投资者松动,此次公布的BIV政策,实际针对的也是投资者。然而根据Peters的态度,BIV的投资金额可能还不够高。

如果最终的政策将BIV移民也纳入其中,豪宅市场将获得进一步刺激。

虽然政策修订的主要影响可能局限于顶端市场,但豪宅的升温,势必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在当前房市低迷时起到“止跌回暖”的作用,甚至带动中低端市场价格回升。另外,这也会带动建筑、装修、金融服务等周边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和税收。这或许也是新政府考虑局部解禁的原因:在不伤及普通购房者利益的前提下,为经济注入一股活水。

而如果BIV未被纳入海外买家政策改革,也能通过提振就业与收入,间接影响房价。

奥克兰久旱逢甘露

作为新西兰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奥克兰当前的困境凸显了引入外来投资的重要性。

一份年度《城市状况报告》将奥克兰冠以“失败之城(City of Fails)”的刺眼标签,指出该市在经济增长、生产力、创新、教育等方面问题重重。GDP增长乏力,城市无序扩张、过度依赖汽车、步行环境差等结构性弊病引来批评不断。

奥克兰商会首席执行官、前国家党党魁Simon Bridges直言,奥克兰经济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亟需“现金流”注入,为此,他一直敦促政府伸出援手。

在此背景下,新出台的BIV新政被当地商界视为雪中送炭。Bridges对BIV政策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与投资移民签证相辅相成,是“极好的补充”。

他强调,奥克兰正需要这种实实在在的外来资本,“$100万和$200万的资金对我们而言非常宝贵”。通过BIV,预计将有一批有经验、有资金的企业家接手奥克兰的企业,带来新的就业和商业活力。这对于当前零售低迷、投资不足的奥克兰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雨。

不过Bridges认为,BIV新政固然可喜,但还需要“外国买家政策”“旅游与教育签证自由化”等进一步改革,来全面刺激奥克兰经济。

Simon Bridges

新政策能否兑现承诺?

尽管BIV在制度设计上更加明晰和友好,但要确保政策目标达成,落实中仍面临挑战。

1. 合格企业有限:

BIV要求申请人投资于运营5年以上且雇员不少于5人的企业。这意味着许多初创或小微企业不在范围,申请人需要瞄准中型成熟企业。然而新西兰市场上符合条件的企业供给有限,官方统计目前约有185家企业挂牌待售。

另外,如何高效匹配投资者与适合的企业是挑战。如果大量申请人涌向少数热门行业或地区,企业估值可能抬高,造成投资门槛实际高于政策要求。

2. 经营与业绩要求:

新政强调申请人在新西兰亲自经营并达成具体业绩指标。例如三年内需持续雇用5名员工并新增1个本地岗位,保持企业盈利和资金投入不降。这些要求虽比旧政的抽象“高增长”更具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难度。

一方面,新移民企业家初来乍到,对本地市场和法规不熟,短期内同时扩大业务和稳定团队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行业增长放缓,要强制增加就业和营业额,创业者可能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宏观经济出现波动(例如疫情或衰退),申请人可能难以达标,签证续期或居留申请便会受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执行中保持一定弹性。

3. 审批效率与专业能力:

旧政时期签证审理时间长、官员缺乏商业判断力一直为人诟病。BIV声称“设置更清晰、便于理解和操作”。但要兑现这一承诺,移民局必须提升审批效率和专业水平。

4. 申请人风险与信心:

即便有更明确的居留承诺,申请人仍需投入巨资(至少百万纽币)并面对创业风险。对许多海外企业家来说,这是一道不小的门槛。政府需要提振申请人信心,比如提供成功案例和创业辅导支持。

5. 政策防滥与信誉:

新政在放宽许多限制的同时,也需防范可能的钻空子行为。例如,快速途径下申请人1年即获居留,如何确保他们兑现继续经营3年的承诺?移民局可能需要在批准前签订投资维持协议,或设置居留条件。

BIV的推出标志着新西兰创业移民政策的一次重大转折。它吸收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似乎在松紧之间找到了政策平衡点,为有资本、有经验的企业家提供了清晰的移民路径。然而,实际操作中的挑战预计依然不小。

更值得关注的是,BIV和投资移民、海外买家购房政策之间是否会形成联动效应?资本、企业和房地产市场会产生哪些化学反应?奥克兰能否借势撕下“失败之城”的标签?这些问题将决定BIV能否成为新机遇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