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人小心:曝光偷窃及路怒帖子会惹官司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可能突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主角”,遭遇网络公开羞辱并不罕见。虽然没有万能的解决办法,但了解法律边界和可行工具,可以帮助你保护自己。

一次Coldplay演唱会上的“亲吻镜头(Kiss Cam)”瞬间,已经演变成一场全面的丑闻。

公共场所拍摄规定

很多人误以为在公共场所拍照需要征得许可,但新西兰警方表示,一般情况下拍摄是合法的。例外包括公共更衣室、厕所等有合理隐私预期的场所,以及可能让合理人感到严重冒犯的情形。

Netsafe副首席执行官Andrea Leask指出,公园、海滩、街道、商场和音乐会等公共空间内拍照或录像通常无需征得同意。但偷拍他人隐私部位或“裙底偷拍”,即便在公共场合,也属于违法。

拍摄意图也很关键。如果照片或视频的目的在于羞辱或伤害他人,可能违反《隐私法》。

隐私权利概览

《新西兰隐私法2020》列出13条原则,规范机构和企业收集、存储和使用个人信息,包括照片及线上发布信息。然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隐私权往往难以完全保障。

基督城隐私律师Kathryn Dalziel指出,公众场合拍摄也可能引发诽谤风险。隐私专员办公室表示,如果你觉得自己成为网络针对对象,可以要求社交平台删除内容,也可寻求法律意见,根据情况采取诽谤、骚扰或民事索赔等行动。

高侵扰性内容

判断内容是否“高度冒犯”,以普通理性人是否认为隐私受侵害为标准。煽动骚扰、攻击弱势群体或发布极端个人信息的内容可能违法,还可能触犯《有害数字通讯法》《刑事法》或影视出版分类法等。

虚假评论与诽谤

遭遇虚假指控或骚扰时,Netsafe提供多种工具协助应对。通过法律途径起诉诽谤可能有效,但需承担举证、时间和费用压力。诽谤辩护可包括事实、诚实意见或获授权内容。虽然普通人诉讼成功案例存在,但多数针对公众人物或媒体。

网络“点名羞辱”是否合法?

社交平台上曝光偷窃、路怒或不当行为的帖子很常见,但《有害数字通讯法》规定,故意造成严重情绪困扰可能违法。警方建议,将可疑行为报告警方,而非自行发布。即使帖子合法,也可能触发诽谤、骚扰或违反名称保密规定的风险。

工作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可能导致雇佣纪律处分,严重或多次违规甚至可被解雇。Dalziel建议,如果遭遇网络丑闻,应尽快与雇主沟通。历史案例显示,即便在公共场合拍摄,也可能被认定为合理行为,不构成隐私侵权。

删除网络内容的可能性

专业公司可提供“网络清理”或声誉管理服务,但无法完全消除痕迹,只能逐步降低曝光率。

数字时代的警示

隐私专员办公室提醒:网络行为有现实影响,发布他人照片可能伤害其生活。Dalziel鼓励公众在参与网络围攻前三思:“你为什么要加入?你真的无可指责吗?为何要投石?”

总之,网络公开羞辱虽然常见,但了解法律边界、谨慎发布和积极应对,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