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日本面临了一个全世界都在注视的难题:如何处理那一千四百万立方米的除染土?十几年过去,答案逐渐清晰。

8月26日,东京霞关的一场关系阁僚会议上,日政府敲定了未来五年的工程表。其中最醒目的决定,是从9月起,把部分放射性浓度极低的除染土搬进中央省厅的院子,填作花坛和绿地。而首相官邸其实在7月已经提前示范,两立方米的除染土安稳地躺在前庭的绿化带里。现在,九个政府机关大楼也将陆续“迎来”这种特殊的土壤。

这背后是一种姿态:既然说安全,那你就要拿自己先试试。
据说这些所谓“低浓度除染土”,如今每公斤的放射性浓度低于8000贝克勒尔。按照国际辐射安全基准,哪怕工人在旁边长期作业,年受照射量也不超过1毫西弗——相当于一次CT检查的剂量,远低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辐射水平。

日本政府不仅严格遵循国际标准,还额外设置了多重监测环节,从分级筛选、密封运输,到现场施工,全程实时检测。可以说,这套流程放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高水准。

日本在核处理方面,向来选择用行动建立信任。去年核处理水排海前,公众争议激烈,最终是官员在镜头前吃福岛的鱼,首相亲自端起海鲜丼,才逐渐打消了疑虑。

很多福岛的幼儿园和学校,也早早把福岛米重新引进到食堂里。与其说这是公关,不如说是一个国家治理的逻辑:政府先行,身体力行。

这次除染土从首相官邸到霞关花坛的旅程,本质上是同一条线索的延续。日本在告诉世界:我们有技术,有标准,更有信心。

当然社会的不安仍然存在。毕竟,“核”的字眼天然带着阴影。但正因为如此,政府选择让自己成为第一个“实验场”,是一种难得的政治勇气。
比起空洞的宣传,公众更愿意看到具体的场景:如果花坛里的草木依旧生机勃勃,公务员每天照常经过,一切如常。这样的日复一日,才是最好的说服力。

当然了,日本还有更艰巨的目标:2045年前,必须把所有除染土完成县外最终处置。未来十几年,技术验证、场址选择、民意沟通,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可如果说哪个国家最有可能做到,那肯定有日本。

因为从核电站退役、核污水处理,到这次的除染土再利用,日本已经用无数细节证明,它有能力把全球最棘手的核灾后问题,转化为可管理、可控制的现实工程。

当世界很多国家还在观望,日本已经敢把土搬进政府大楼,把饭端上公务员的餐桌。有人说这是作秀,但更深一层看,这其实是一种技术自信。
或许,这份自信正是日本在灾后重建道路上最宝贵的资源。说来今年上半年去日本的中国游客也有大几百万人去了,也算眼见为实了,被骂了几年的核废水,如今已消失的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