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就被亲妈嫌弃长皱纹?她直接上阵给女儿打肉毒!

“我只是跟妈妈视频,下一秒她就预约了我的肉毒杆菌注射。”

她叫Sydney Brown,今年25岁,住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她是个普通女孩,唯一有点“特殊”的地方是——她妈妈Dr. Hayley Brown是整形外科医生。

是的,专业、权威、持证上岗的那种。

两年前,Sydney才23岁,正在和妈妈视频聊天,一脸疲惫地皱了个眉头。

就是这一皱,改变了她的脸,也改变了她之后几年的人生轨迹。

视频那头,妈妈的眉头一挑,医生的雷达瞬间启动:

“眉心这道线不对劲,有动态纹的趋势。”

不到一分钟,妈妈判断完毕:可以打。越早打越好。

于是,Sydney很快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预防性肉毒杆菌注射”,也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preventative botox。

讲人话就是:还没出现皱纹,就先打掉“未来的你”。

Sydney后来也并没有停止,她开始定期打botox,顺便补了点唇填充(lip filler),整体形象从“有点累”升级到“精致感+2”。

但重点来了:

打针的人,是她亲妈。

不是开玩笑的那种“你脸怎么越来越松了”的亲妈,而是那种“你这个地方我每三个月要微调一下”的专业打针妈。

而Sydney完全不慌,她表示:

我妈手稳;我妈专业;我妈还管得住我,防止我“打上头”。

她说她的朋友也纷纷开始尝试,“我们会做任何能让自己自信的事情——哪怕那意味着动点刀或者打点针。”

Sydney这类操作,在医美圈里早就存在,它的逻辑简单粗暴:

既然肌肉运动会导致皱纹,那我就让肌肉不动,皱纹就长不出来。

于是,本该是40+、50+的人在诊所里“抚平岁月”,现在变成了:

25岁定期打;22岁第一次体验;甚至18岁也有在偷偷预约。

全球每年注射botox的人数接近千万,而在英国,18至34岁年龄段的顾客已经占据医美客户的四分之一。

“不是我老了,是我不想老。”

年轻人就是这么坦白。

而Sydney也绝不是独一个。

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叫Neo Derm的医美机构里,26岁的Ven Grecu正坐在治疗椅上。

医生Dr. Javed Hussain拿着注射针,一边听Ven指着自己的眉头说:“这里、这里,还有这边,皱得太深了。”

Dr. Hussain举针、下针,一气呵成:“你会感觉轻微刺痛——好了,结束了。”

Ven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他从24岁开始打肉毒,到现在已经投入了“几千英镑”。但他觉得完全值得。

“这让我更有自信,对工作也有帮助,我想优雅地变老。”

他说得很认真,没有一句“玩笑话”的语气。

那么,“提前打针”,到底有没有用?

医生Hussain的回答是:有用,但别指望它让你不老。

肉毒杆菌并不会阻止衰老,它只是通过放松面部肌肉,减少皱眉、抬头等动作带来的动态纹,从而延缓“静态皱纹”的形成。

一句话:你不皱,就不会留痕。

但与此同时,他也透露,已经开始有18岁、19岁的年轻人上门求打肉毒和唇填充。有些第一次就想注射3~4毫升,医生只能劝退。

至于Ven本人也在Neo Derm工作,他的任务之一,就是向客户解释:

“这不是无限制美化,而是一种长期管理。”

与此同时,英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BAAPS)主席Nora Nugent医生就很明确:“你不能治疗一个还没存在的问题。”

她不建议在20岁出头就开始注射肉毒,认为这只是提前花钱,“赚不到什么明显效果”。

她更愿意在客户出现轻微细纹之后再介入,那时候脸部的老化趋势已经显现,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

她提醒说:“医美是可以让人更自信的工具,但不该变成社交压力的产物。”

营养师兼饮食障碍干预讲师Jen Tomei,在中学里做身体形象课程时,发现一个趋势让她担忧:

“现在的青少年已经开始讨论肉毒和填充剂了。”

她担心这种“抗老焦虑”正在向越来越年轻的人群蔓延,把注意力从学业、兴趣和人际,集中在“我哪里还能再瘦一点、再紧一点”。

对此,医美安全组织(Save Face)的负责人Ashton Collins表示:

“有太多社交媒体帖子,在用极具压力的方式影响年轻人做不必要的医美。”

她警告,如果操作不当或长期注射,可能会出现面部表情不对称;肌肉萎缩;表情僵硬;更快对药物产生耐受(效果变差)等后果。

就好比,她自己从26岁开始注射,如今37岁,需要更频繁地补针,效果持续时间也比以往短。

“这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长期投资。你要准备好不断续费。”

其实,医生、机构、患者几乎都同意一点:

肉毒不能永远阻止你变老;护肤、防晒、规律作息仍然是基本功;找正规、有资质的医生是底线;一旦开始,就会有“维持”成本;

基于以上总总,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真准备好了吗?

至于肉毒注射有没有“几十年级别”的长期研究?

答案是,没有。

谁都还没研究清楚“注射40年”的长期样本会怎样——因为根本没那么长时间的跟踪数据。每三到六个月补一次针,几十年下来是什么后果?目前没人知道。

即便如此,Sydney也还是说她会继续打。

“我妈知道我该打多少,不会让我‘打上头’,也不会让我变得‘botox blind’(看不出自己脸越来越假)。我只是微调一点,我喜欢现在的样子。”

或许,Sydney的故事不是个案,也不是笑话。这是当代全球年轻人普遍面临的一道新选择题:

要不要提前对抗时间?要不要花钱管理还没出现的老化?要不要在镜子里看到“未来的我”,然后主动做点什么?

而“做点什么”的代价,是注射器下的一丝刺痛,是银行卡上的一串零,是未来面容逐渐变化的每一针“选择”。

年轻的你,真的准备好与年龄谈判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