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镰仓,海边的空气总带着一点晒化胶片的咸味。江之电电车缓缓驶过那条名场面的铁路道口时,镜头里的青春感一如既往地动人。

可在这片因为《灌篮高手》而闻名世界的圣地背后,一场隐秘的疲惫正逐渐发酵。

一开始,是医院门口的一张张A4纸: 「患者及相关人员以外,禁止使用厕所」 「非工作人员请勿入内」 「请勿在院内拍摄、充电、停车」

贴纸贴了一层又一层,风吹日晒下已经边缘卷起,但依旧挡不住人们轻车熟路地推门而入。

最近这家离踏切仅200米的圣特蕾西亚医院,再次成为媒体取材焦点——游客未经许可使用厕所,甚至在员工更衣室旁留下散乱的脏纸巾;插座被当作共享资源,医院走廊一度变成“充电驿站”。

副事务次长石渡和广的语气里,有一点愤怒,也有更多疲惫:“只能给厕所上锁,甚至连员工更衣室都得装挂锁。”

记者还在现场拍到一名中年男子大步走进医院。他解释说:“真的找不到厕所了。”另一位来自中国的游客也坦白:“看到‘病院’两个字,就进来了,没顾得上看贴纸。”

这并非个案。稍晚些,又有四名游客步出医院,他们声称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才进去的”。可医院方面一查,几人并非病人。

就连医院的停车场,也成了观光路线的一部分。一辆白色私家车稳稳停在医院专用停车格上,下车的是一户一家老小。目的地不是病房,而是拍照打卡。

三十分钟后回程,被问为何占用医疗资源,驾驶员语气平静:“刚才来探病的,马上就走。”

还有一位坐在车里等人的韩国游客,坦率承认:“因为没有韩文告示,就以为可以停车。”

在医院附近生活的人都知道,那些停车位本来就不够用。许多家属得推着轮椅、带着药袋绕几条街找车位。

而与此同时,一台又一台的“外地车”轮番入场。探病与观光,在言语中被随意切换。

但问题并不止于此。早些时候,附近的寺庙也曾多次被游客翻墙进入。原因无他:角度好,拍得清。禁入线、警示标语,在“拍照需要”面前变得不值一提。

附近的铃木医院也未能幸免。据说院内有个角度极佳的窗台,可以将电车与海岸一并收入画面。有中国游客在社交媒体晒出照片后,大量粉丝循图而来,翻越警戒线,只为拍一张“比道口更纯净的镰仓照”。工作人员劝阻时,换来的却是“这里人少,拍得好”的辩解。

周边公寓也遭殃了。部分游客擅自使用居民宅配箱当作寄物柜,把坏掉的行李随意丢在垃圾点。更有人把便利店买来的便当盒,直接带进居民楼垃圾间倾倒。垃圾味道混着夏日湿气,从车库一直飘上了二楼。

最令人不安的,是江之电的现状。原本是居民通勤、学生上下学的重要交通工具,如今几乎每天都被游客挤爆。
镰仓高校的学生说:“上学时还能抢到位置,但放学的时候根本上不去。”电车到站时,月台上挤满了游客,有人站在黄线前拍照,有人用自拍杆挡住通道。学生们只能背着大包,在闷热中等待下一班。

“连续两班都挤不上去的事,经常发生。”一位棒球部成员说。夏天的镰仓,对本地人而言,已经不再是“风景”,而是一场考验。

在日本,“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从小被教导的生活准则。从垃圾分类、搭电车不打电话,到上厕所前确认是否“对人不便”,人们早已习惯体贴地活着。但当游客带着异文化的“快速便利主义”涌入,本地人的节奏与秩序就被打乱了。

有人可能会说,只是借个厕所、占个停车位而已。但真正的代价,却是病人找不到可以上的厕所,家属在雨中推着轮椅找车位,医护人员得反复检查插座是否安全。学生迟到,居民烦躁,谁都在默默为“别人的一次拍照”承担后果。

医院不是观光配套,它是脆弱者的空间。镰仓也不是主题乐园,而是一座有人生活的城市。

或许,下一次当你走到那条著名的道口,举起相机之前,不妨看一眼旁边的小告示——那不是在拒绝你,而是在提醒你:你眼前的风景,也是一群人正在努力守住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