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暑假就要结束,日本电视台的晨间节目里,又出现了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场景:小朋友们一脸慌张地说“还有好多没写”“应该还赶得完”,家长们则在一旁愁眉苦脸。其实这已经是日本的暑假传统景象——作业永远拖到最后,父母被迫一起“熬夜补作业”。

根据TBS电视台的调查,过去高达74%的日本家长承认过自己亲手帮孩子写过暑假作业。最常“代劳”的是三类:自由研究、手工制作和读书心得。

自由研究在日本的小学教育里地位很特别,孩子需要自选一个课题,比如“蚂蚁的搬运行为”或者“东京街头垃圾分类”,做成实验或报告。原本是培养兴趣和探索能力的机会,结果却是不少父母却在深夜里拼命上网查资料、排版打印,这一幕相信中国家长也能感同身受。

这份“代劳传统”,在AI普及后,正悄悄发生变化。调查显示,如今已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学生,以及接近一半的中学生,用过AI来完成暑假作业。

小学生的用法很直接:不会画海报时,让AI帮忙出构图方案;写读书感想时,输入书名,请AI给几个开头句子参考;甚至有人会让AI直接生成研究的实验步骤。

孩子们的理由很单纯——AI随时都能回答,比问爸爸妈妈省事得多。“问妈妈的时候,她还要去忙家务,没办法立刻解决问题。AI就不一样,想问就问。”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Miyuu在采访里这么说。

Miyuu用的并不是能直接给出完整答案的AI,而是一种教材公司提供的“学习辅助AI”。它的设计逻辑是不断给提示,让学生逐步自己想出答案。

这种“半开放式”AI,其实和日本教育长期倡导的“引导式教学”有点类似:老师不是把标准答案塞进学生脑袋,而是用问题去启发思考。

然而,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乐见这种转变。有父母担心孩子会把AI产出的结果当成自己的成果,久而久之失去思考能力。“毕竟那不是他们自己的能力啊。”在节目里,一位母亲这样表达忧虑。

但也有另一类家长松了一口气。Miyuu的妈妈就说,今年她完全没插手女儿的自由研究,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AI会一直给提示,这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兴趣。我觉得对学习反而是种帮助。”对她而言,AI不仅解放了家长的劳力,也让孩子少了一些依赖。

这种分歧背后,其实反映了日本教育和家庭观念中的两难。日本的暑假作业被寄予厚望:它不是单纯的练习题,而是一种“家庭与学校的桥梁”。老师希望通过这些课题,让孩子在家庭生活里继续学习,把课堂延伸到日常。然而,几十年来的现实是,父母的身影始终挥之不去。甚至有人笑称,“暑假作业才是真正的家長参加型教育任务”。

AI的加入确实让孩子们完成作业变得更快,但同时也少了点和家人一起交流的机会。过去做不出来时孩子还会跑去问爸爸妈妈,顺便聊两句。而现在对着屏幕一问一答,问题解决得快了,可是家庭的“人味”反而淡了……

不过,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日本教育界早就有人在反思:暑假作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一堆抄写和习题,或者硬要孩子写一份研究报告,很多时候跟他们的兴趣不搭边。结果就是孩子们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家长半夜跟着熬,大家都累。要是AI能把作业变得更有趣,比如提供点思路、帮忙整理框架,让孩子真正去探索,那未必不是好事。

这或许才是AI带来的挑战:逼着大人重新想一想,所谓“学习”,到底是填满答案,还是培养孩子去提问、去发现。

在日本家长眼里,AI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解放了父母,让家庭少了些暑假最后一周的鸡飞狗跳,也让孩子更独立。但担心也摆在那儿:会不会因为一切太方便,孩子慢慢失去耐心,不愿意自己多想一步?

很多日本人记得上世纪的场景:厨房的餐桌上堆满了纸和颜料,父母一边唠叨一边帮忙赶作业,虽然累,但也留下不少亲子回忆。如今换成孩子对着平板和AI对话,父母省心了,却也觉得空落落的。

日本一位名叫@ほうけ的泌尿科医生分享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在整理故居时,偶然发现了父亲在30年前留给他的藏宝图。原本这只是一件小学时的暑假作业:一个粗糙的粘土工艺品,没想到,里面藏着的却是一封父爱满满的信……
也许再过几年,AI就会像夏天的电风扇和西瓜一样,自然而然地成为日本孩子暑假的一部分。但关键还是看怎么用。如果只是让AI直接写好交上去,那和父母代劳没什么区别;可如果能在AI的提示下,让孩子多想一点、多发现一点,那它反而可能成了一个让学习更有意思的机会。

作业的形式变了,家长的心情却没变:一边希望孩子轻松点,一边又怕他们学不到东西。这种矛盾,说到底,也正是整个日本社会面对AI时的心态——既享受便利,又忍不住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