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关西一带,如果你走进那些保存完好的老街区,很可能会在路边、屋檐下,看到一块块不起眼却又格外显眼的大石头。它们有的圆润,有的棱角分明,粗糙而沉默,就像谁随手丢在那里的旧石头。但只要细看位置,就会发现它们大多摆在转角、墙边或排水沟旁,几乎都在“最容易被车蹭到”的地方。

在大阪府忠冈町政府大楼附近的道路两侧,这些石头甚至成排立着,齐膝的高度、三十多厘米的直径,让路人一眼就能注意到。因为常常影响车辆通行,它们被戏称为“坏心眼石”(日语称作“いけず石”)。

“坏心眼”这个名字,多少带着调侃。毕竟“いけず”在关西方言里就是“意地悪”的意思,指一个人心眼坏、故意刁难。开车的人遇到路边突然横出的大石头,难免会觉得这东西专门和自己过不去。但真要是去问摆石头的居民,他们大多会一脸委屈:这不是刁难,而是保护。

大阪出身的作家绵野惠太就曾解释过,放石头的目的很简单——狭窄街道车子容易刮蹭房屋,石头相当于“替死鬼”。83岁的藤原纯行老人说,他曾亲眼见过汽车冲到房屋排水沟里,吓得屋檐都快塌下来。从那以后,门口就多了一块石头。撞石头,总比撞到房子强。

在京都,这种石头尤为常见。京都的城市格局是典型的“棋盘状”,纵横交错的小巷和曲折的转角,注定让汽车寸步难行。居民们早在很久以前就想出了“いけず石”这一招:在屋角放一块大石头,相当于给驾驶员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里不能再靠近”。这既是自家院墙的防护,也是对他人的提醒。

从功能上看,“坏心眼石”有三重作用。第一,防止车辆直接撞到房屋墙壁或侵入宅地;第二,通过石头的“宣言”,让司机及时意识到“到此为止”,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第三,长期来看,它还保护了老街区的景观。日本的木造建筑原本就脆弱,哪怕轻轻一蹭,也会留下难看的痕迹。有了石头,屋子保存得更完整。

有趣的是,很多石头并不是专门雕刻的,而是旧物再利用。拆下来的石垣、废弃的石臼、甚至压泡菜的大石,都被搬到门口当护栏。因而,它们的形状和质感千奇百怪,和街巷的古朴气质混在一起,看起来倒也毫不违和。

日本学者对“坏心眼石”的分布做过调查。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馆的中条武士发现,从青森到冲绳,全国39个县约有4000处地点,共摆放了近4万块这样的石头。爱知、近畿和濑户内一带尤其密集。反倒是日本海一侧相对少见,因为那边冬天积雪多,石头藏在雪里,可能成了新的危险。
有人猜测,“坏心眼石”的文化源头是京都,因为“坏心眼”一词来自京都方言。但从数量上看,大阪远比京都普及得多。京都大学副教授埴渊知哉曾调查过京都4800个路口,其中800多个都有石头。他推测,这个称呼大约是在2015年前后才开始在网络和媒体上广泛传播。换句话说,这本来只是街头的寻常物,直到最近几年才被赋予了一个“调侃”的名字。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这些石头折射出日本人独特的空间意识。在拥挤的老城区,道路永远无法像新城那样笔直宽阔。人们既不能奢望政府随时来拓宽道路,也不能完全依赖交通法规来避免事故,于是索性自己想办法。石头就是民间的智慧。它不像铁栏杆那样冷硬,也不像警示牌那样突兀,而是以一种“静默”的姿态立在那里。你看到了就懂了。
这种“婉转”的方式,也是带有浓厚的京都气质。京都人一向以含蓄著称,他们往往不直接说“请不要这样做”,而是通过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石头就是一种无声的婉拒:“请不要再靠近了。”从这个角度看,“坏心眼石”并不是坏,而是一种无声的“灰色提醒”。

或许正因如此,它们才成为都市地理学、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透过一块石头,可以看到日本城市发展与民间智慧之间的张力。现代化的道路规划不断推进,但在老街区里,这些石头仍在顽强存在。它们见证了人们与空间的博弈,也承载了街坊邻里的安全感。

外人可能觉得碍眼,但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一块石头既守住了家,也守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气,这就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