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国赴华留学的学生数量显著下降,疫情以来恢复缓慢。专家警告,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德国未来可能缺乏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的专业人才。
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数据,2023/24学年共有3380名德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而疫情前每年人数都在8000以上。美国的情况类似:2019年约有1.2万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如今不足1000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在如此基本层面上的交流减少,对德中关系意味着什么?

疫情与政策双重影响
DAAD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奥勒·恩格尔哈特(Ole Engelhardt)表示,疫情期间中国长期封闭,使外国学生难以入境,这是人数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中国也在调整留学生政策。
默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的克劳迪娅·韦斯林(Claudia Wessling)指出,中国现在更积极地吸引来自亚洲邻国、俄罗斯和非洲的学生,以加强与“全球南方”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联系。她认为,这与中国在与西方关系紧张背景下,寻求多元化国际伙伴的战略一致。然而,在高端科研领域,中国依然对来自欧美的专家保持兴趣。
“中国通”正在消失
韦斯林担忧,如果德国学生赴华人数持续低迷,将导致中长期的专业人才缺口。她说:“我们需要更多年轻人去中国,不仅为了学术学习,更为了真正理解这个国家。如果这种能力缺口拉大,未来我们可能缺少能够深入解读中国战略的专家。”
她强调,中国不仅是德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全球地缘政治的重要参与者。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了解中国都至关重要。

亲身体验不可替代
韦斯林本人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中国学习。她回忆道,当时外国学生也受到安全部门的关注,但依然可以深入体验中国社会。她说:“亲身在中国生活能带来更全面的认知。中国不是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拥有丰富的文化与人群。”

21岁的乔纳森·萨瓦尔(Jonathan Sawall)做出了一个相对少见的选择:他将在秋季学期前往北京清华大学学习半年。萨瓦尔就读于曼海姆大学,主修经济学和政治学。他很期待着这次学术交流机会,也期待着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
大多数德国人都是通过这种大学间的合作关系来到中国的。萨瓦尔表示,申请过程并不复杂。一旦被录取,剩下的几乎都是走形式。而且大多数德国人在中国学习的课程都是全英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