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实施不到两周的夜间禁售酒类的禁令被叫停

慕尼黑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人说这座巴伐利亚州首府既有钱又势利。还有人抱怨慕尼黑太大了,简直就是个村子。晚上8点以后,这里什么都买不到。

至少在后一点上,近些年来多少有所进展。虽然慕尼黑没有像柏林那样遍地开花的”Spätis“便利店,也没有像汉堡那样的街角文化,慕尼黑居民在晚上外出时经常饥肠辘辘,口渴难耐。现在,慕尼黑越来越多的售货亭在晚上8点后营业,出售小吃、香烟、薯片还有啤酒。

然而,仅仅是这么一点点的进步——在其他大城市司空见惯的事情却给慕尼黑的这个大村庄造成了大问题。

周边在慕尼黑大学(LMU)的学生区,市政府暂时禁止五家售货亭和一家餐厅在晚上10点以后出售瓶装啤酒。慕尼黑市政府在接受《明镜周刊》的采访时表示,原因是居民投诉。

太多的居民抱怨说,这一区域的噪音太大,垃圾太多,而且饮酒造成的麻烦太大。比如说“随地撒尿”。

禁令实施不到两周,一切又突然变了。当然,问题没有解决,但慕尼黑副市长多米尼克·克劳斯(Dominik Krause,绿党)指示行政部门暂停禁令。从本周五开始,瓶装啤酒销售将重新获准——至少暂时如此。

克劳泽明确表示:"若未来数周内依旧无法实现和谐共处,且夜间骚扰行为继续持续,我们将不得不重新执行22点后便利店禁售啤酒的规定。"

这位绿党政客认为,出现这种意外转变的原因是年轻人需要“可以闲逛和聚会”的空间。大学区尤其如此。他还指出,年轻人尤其受贫困影响,许多人根本负担不起去酒吧的费用。“因此,像便利店这样价格实惠的替代方案对于维护社区秩序至关重要。”

虽然喝酒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下酒菜的问题没有。最近几天,这场辩论持续发酵,还因为突然传出来的"8点后禁售薯片"之说。薯片禁令?真的吗?难道深夜出售油炸土豆片竟会危及都市安宁?

慕尼黑行政部门对此解释说:“晚上8点后禁止售卖薯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声明还补充道:”从未发布过禁止售卖薯片的禁令。“

这怎么理解呢?事实上,巴伐利亚州有一项严格的商店关门法。商店通常必须在晚上8点关门,便利店也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巴伐利亚州与许多其他联邦州不同,没有传统的“深夜商店”(Spätis)的原因之一。根据行政部门的规定,只有同时注册为餐厅的商家才允许销售瓶装啤酒、非酒精饮料、烟草和糖果。

因此,便利店经营者必须在晚上8点后遮住薯片,不再售卖。尽管啤酒禁令已被推翻,但这一规定仍将保持不变。

而慕尼黑行政部门也透露说,迄今为止,8点以后的突击检查对食品类的销售情况都是睁一眼闭一眼。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晚上8点后不供应烈性酒。未来也将继续如此。

德国媒体对此表示,没人喜欢垃圾,也没人喜欢尿骚味。所以慕尼黑或许是对的,它需要规范街头夜生活。

城市规划与夜间经济专家雅各布·弗朗茨·施密特(Jakob Franz Schmid) 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指出:“户外活动与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今人们正愈发强烈地践行这种需求。城市规划者设计了逗留空间,如今它们正被真正利用起来。”

施密特表示这种现象和南欧国家很像。他将这种城市夜间生活的变化称为 “地中海化” ——度假时我们对此欢呼雀跃,但若发生在自家门口则另当别论。

关于噪音扰民和居民纠纷事件,施密特强调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他个人认为:“每座城市都需要自己的娱乐街区"。尽管慕尼黑的大学区(Maxvorstadt)并非圣保利(汉堡著名娱乐区),但由于慕尼黑大学的存在,这里始终保有“大学城的生活气息”。街头聚会有其存在的价值”。

施密特指出,人们并未从事任何违法活动。这与克劳泽市长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日益昂贵的城市生活中,这种空间关乎市民的参与权。

换句话说,当人们熟悉深夜的便利店文化时,这便不再构成问题。但慕尼黑对这种文化仍然陌生,所以矛盾频发。

施密特认为,近年来市中心兴建了大量高价租赁公寓,住户们要求居住安宁,这也是局势竞争的诱因之一。我的经验表明:“市中心住宅增量不会带来盎然生机,而是墓地般的死寂。”

施密特还观察到另一种变化:市民投诉意愿显著上升。城市规划必须应对这种趋势。但他坚信禁酒令绝非良策——人们终将另觅聚会场所。

就在啤酒禁令废止前夕,慕尼黑管理部门曾宣称该政策“成效显著”,检查结果“极具说服力”地表明措施改善了环境:噪音减少、垃圾减量、酒精相关纠纷下降。但需要注意:巴伐利亚州八月才进入假期。随着新学期的来临,不管有没有禁令,啤酒与青春荷尔蒙都必将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