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1989 年出生于江苏的龚某某本应是 “别人家的孩子”——36 岁的年纪,顶着博士头衔,还有德国留学和工作的经历,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可谁能想到,这位被众人羡慕的 “高知精英”,竟将聪明才智用在了歪门邪道上:他利用对德国市场的熟稔,伙同他人走私威士忌,靠着伪造低价小票少报价格,最终偷逃税款超 1200 万元,从 “博士” 一步步沦为了 “阶下囚”。
7月22日,红星新闻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日前公开了该案的二审判决书。二审法院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唯对量刑偏重”,最终作出判决:龚某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16万元。
这起案件最让人扼腕的是,他对 “规则” 的践踏,恰恰用了自己最 “擅长” 的方式。
作为在德国生活多年的人,他比普通人更清楚威士忌进出口的门道 —— 正常报关需要缴纳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而欧洲市场的威士忌本就有价格优势。可他没选择合规进口,反而动起了歪心思:一边从德国批量采购威士忌,一边伪造 “低价购物凭证”,把实际价值高昂的酒,用远低于真实价格的金额向海关申报。
简单说,就是用 “虚假低价” 蒙骗海关,少交本该缴纳的税款。这种 “低报价格” 的走私手段,看似 “精明”—— 他利用信息差和留学积累的资源,把自身 “优势” 变成了钻空子的 “漏洞”。但他忘了,海关的监管系统中,每类商品的价格区间早已备案,虚假申报就像在透明玻璃上贴 “隐身符”,根本藏不住,迟早会被发现。
一审时,因偷逃税款 1200 多万元,他被判处 7 年有期徒刑。或许是觉得 “高学历该有特殊待遇”,或许是不甘心判决结果,他提起了上诉。可法律从不会因 “博士身份” 而网开一面,二审法院审理后,结合部分情节调整,改判其有期徒刑 5 年,同时处以 1216 万元罚金 —— 这笔金额几乎与他偷逃的税款总额相当。
这 1216 万罚金和 5 年牢狱之灾,成了他 “高智商投机” 的惨痛代价。
有人或许会不解:作为博士、留过学,想做进口生意明明有很多合规路径,为何偏要铤而走险?
或许是太急于 “走捷径” 了。他熟悉德国市场的供应链,清楚其中的利润空间,却不愿耐下心来走正规流程 —— 报关、缴税、合规经营虽然繁琐,但每一分利润都来得踏实。可他觉得 “规则太繁琐”,想用自己的 “聪明” 绕开,结果反而绕进了死胡同。
这让人想起身边一位做进口贸易的朋友。他也涉足酒类进口,一开始总觉得 “税费太高”,动过类似的歪念头。但他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合规的钱赚得慢,但能睡安稳觉;违规的钱来得快,可夜夜都得担心敲门声。” 后来他按规矩报关,虽然利润薄了点,但几年下来积累了稳定客源,生意越做越稳。
其实,高学历从来不是 “特权通行证”,反而是 “认知底线” 的试金石。读过多少书、见过多少世面,更该明白 “规则” 的意义 —— 它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就像海关的监管,看似严格,实则在维护所有合规经营者的公平:你少交 1200 万税,就意味着其他正规进口商要多承担竞争压力,最终扰乱的是整个市场秩序。
龚某某的经历,像一面深刻的镜子:聪明是好事,但用错了地方,就成了 “双刃剑”。从德国的校园到国内的法庭,从博士学位到牢狱之灾,他输掉的不只是 5 年时光和 1200 多万罚金,更是本该光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