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莱法州经济部长施密特(Daniela Schmitt)近期结束了访华行程,随后她在德国《商报》发表客座评论,题为《德国制造需要中国速度》:


“有些词汇总能萦绕脑海——并非因其优美,而是能唤起强烈感受。'中国速度'便是如此。过去一周我反复听到这个词,必须承认:它令人深思。
任何去过上海、常州或广州的德资企业考察过的人,就能切身感受其含义:当德国还在各部门间协调审批时,中国的生产线早已全速运转。
我们还在试点阶段,中国已实现规模化推广。那种速度、魄力与冲击力实实在在。我不禁思考:我们究竟该止于赞叹,还是该奋起直追?
今日中国早已超越“世界工厂”的标签,成为创新高地。我所拜访的企业——从巴斯夫、斯泰必鲁斯( Stabilus,汽车)、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制药)到雷诺丽特( Renolit,化工)——都不再局限于本地生产。
它们开展研发、投入创新,因为它们深知:在这里掉队不仅意味着失去市场,更会丧失发展速度与行业话语权。
驱动这个国家的不仅是规模,更是一种对进步的承诺——一个通过教育、成就和进步定义自我的社会。
人们恪守纪律工作,只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生活。这种内生动力催生出巨大能量。
这昭示着:在那里,有时会比我们自由民主制度孕育着更坚定的未来信念。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西方代表自由,但自由非温床
真相是:自由与繁荣相辅相成,但自由不是保护伞。它需要能量、立场和经济基础。当我们讨论去风险、战略自主时,必须包含自身的转型能力。
我们需要拥抱变革的新态度。中国实现的许多成就,在德国几乎难以想象:APP注册企业、数日获批许可、公民/政府/企业一站式服务、能源转型的超短时限...效率在那里已成为现实。
德国同样需要快速且具约束力的时限规定,需要高效决策。我们应勇于设定宏大目标——例如规定审批必须在特定期限内完成,超时未处理即视为自动通过。这要求推进数字化改革,必要时甚至需勇于废除旧规。这将是一场变革,却是迟来的变革。
该体制虽设严格规定,但往往具有数十年可预期性,企业可据此规划。因此欧盟的工业战略中需要长期暂缓,特别涉及整个价值链的REACH化学品法规、IED工业排放指令和PFA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管。欧盟供应链法案必须废止。
我们必须更快、更好、更勇敢
当前我们分析过多而行动迟缓,惯于否定而非寻求解决方案。其实速度与严谨并不矛盾,二者应相辅相成。我们需要缔结新契约:'德国制造'需要保留,但必须配以'中国速度',这不是放弃原则,而是开启新征程:精简流程,追求效率。
我坚信:我们正处于制du竞争之中,对手并非弱者,而是怀揣全球野心的高效国家。
我们的优势是自由,但必须主动捍卫——这意味着要变得更快速、更优质、更勇敢。为了我们的企业,为了我们的繁荣,为了我们的皿煮。
中国之行让我清醒:我们绝不能停滞不前,因为他人从未停歇。
在上海,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德国工程师。他选择在中国研发中心工作,正如他所说,是因为被"实施过程中的速度与自由"所吸引。我渴望让他在德国——最好是在莱茵兰-普法尔茨——也能获得这样的机遇。
我们置身制du竞争——并非无能为力,而是面临挑战。中国既是战略对手、合作伙伴,更是创新力强、攻势凌厉的竞争者。分析已然足够,是时候付诸变革了。
联邦政府的中国战略只是重要开端,现在需以清晰立场、专业经济知识和具体措施持续推进去风险战略。
只有汇聚那些承担创业风险者的专业智慧,去风险才能成功。毋庸置疑:忽视世界第二大市场者,终将被时代抛弃。
我期待我们直面这场竞争,并以卓越品质、坚定立场、变革意愿和保持世界顶尖水平的决心——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