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制造德国校园血案的乔治·R.(34岁)从精神病院逃脱,警方未公开通缉引发社会质疑!

德国再度爆出社会安全争议:2009年安斯巴赫校园血案的制造者乔治·R.(34岁)在精神病院获准外出后失踪,至今已两天未归。

尽管其案底触目惊心,警方却并未向公众发布通缉信息,而是仅在内部低调搜捕。这一决定引发了舆论关注。

警方与埃尔兰根精神病院仅确认,一名34岁的患者在一次无陪同外出后未返回。具体身份细节未公开,理由是“出于数据保护”。警方发言人迈克尔·康拉德(47岁)解释称:“根据诊所的评估,该男子目前不被认为对社会有直接危险。警方采取的是有针对性的搜捕,而非大规模公开追缉。”

他表示,警方已对其家属及社交关系网进行排查,并在内部系统中登记通缉信息,“一旦他在街头被警察例行检查,身份会立刻暴露”。不过,至于为何不通过公开发布照片来协助追捕,警方回应称“法律条件尚不具备”。

案情回顾:2009年安斯巴赫校园袭击震惊全国

2009年9月17日,18岁的高中毕业生乔治·R.携带斧头、铁锤、四把刀具和五枚燃烧弹闯入巴伐利亚州安斯巴赫的Carolinum文理中学。他向教室投掷燃烧瓶,并用斧头袭击逃生学生,造成十人重伤。警方最终开枪三次将其制服。

这起案件在德国社会引发巨大震动,被认为是近年来最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之一。审判中,乔治·R.被指控47项谋杀未遂罪,并被判处九年有期徒刑。法庭查明,他因长期感觉遭受校园霸凌而心怀怨恨,在日记中写下“要让整个学校付出代价”。

由于精神评估显示其存在“严重的再犯危险”,刑满后他被依照德国刑法第63条长期收治于精神病院,而非直接释放。

在精神病院服管期间,乔治·R.逐步获得外出自由。自2025年1月起,他已被允许进行无陪同外出,作为“融入社会训练”的一部分。然而,此次“未归事件”让宽松措施遭到质疑。

诊所发言人卡琳·舒尔茨强调:“规则一旦被滥用,必然会带来后果。若他被重新抓获,这些宽松措施将立即取消。”

德国法律规定,对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但精神状态被判定不负全责或部分无责的人,可实施“无限期收治”。然而,院方有义务定期评估其状态,并在可能时逐步给予更多自由,以便未来回归社会。这一制度常在社会安全与人权保障之间引发争议。

批评者质疑:为何一名曾制造重大校园血案、并被法院认定存在高度再犯危险的人,能在短短数年后获准自由外出?同时,警方未向公众公开其逃逸情况,也被认为存在“过度隐瞒”的嫌疑。

此案让不少德国民众回想起安斯巴赫惨剧。教育界人士呼吁加强对潜在危险人员的长期监控,防止类似悲剧重演。而法律专家则提醒,德国宪法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即便是危险罪犯,也享有基本人权,不能无限制地被剥夺自由。

目前,警方正低调搜捕乔治·R.,但官方坚持认为“没有立即的公共威胁”。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的不安与质疑声音恐将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