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威大学宿舍传出不幸消息:在德中国留学生安全与互助再引关注

近日,汉诺威传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据多方信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宿舍中不幸离世。事件发生后,当地警方曾到场处理,学校与宿舍方也已向学生发送邮件通报此事,并提醒大家关注心理健康与互助支持。

虽然事件的具体情况尚未公开,但这一消息在在德华人和留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讨论与关注。不少同学表示,异国求学本就面临语言、文化、学业及生活等多重压力,一旦身体或情绪出现问题,如果缺乏及时发现和帮助,后果可能十分严重。

多重挑战下的留学生活

在德国,许多中国留学生独自租住宿舍或公寓,日常交流圈有限。学业压力、孤独感以及文化差异,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加重精神负担。如果缺乏日常的社交联系或互相关照,一些突发的健康风险可能难以及时被察觉。

专家与留学群体的建议

结合本次事件,不少过来人和心理健康从业者呼吁:

留一个紧急备用联系方式 在德国生活时,建议将一位信任的朋友、同学或导师的电话号码留作紧急联系人,并确保对方知道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联系自己。

建立互相照看的习惯 尽量在居住地附近有朋友或熟人,可以定期见面或每天互发一条消息,哪怕只是“今天一切正常”,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关注身体与情绪 身体出现持续不适、情绪低落或压力过大时,不要拖延,应尽早寻求帮助——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的安心。

善用本地援助资源 德国各大高校、城市均设有免费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紧急援助热线。汉诺威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Psychologisch-Therapeutische Beratungsstelle, PTB)提供个人与小组辅导,心理危机热线则在周末与节假日也可联系。

留学不仅是学业和职业发展的旅程,也是个人生活与心理适应的挑战之路。此次不幸事件为在德留学生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努力学习,更要学会关心自己、联系他人、及时寻求帮助。

愿每一位远在异国的同学都能被温柔以待,平安健康地走好自己的路。

另外贴一条留德圈编辑亲历在德国看心理医生的一些小分享:

当自己特别难过的时候,不要犹豫,快去看看心理医生!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我个人看心理医生的事,以下内容完全是我个人的体验,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或你身边的朋友,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1

学生处的咨询

Studentwerk的联系方式是在开学的时领到的宣传单上找到的,大家如有需要的话,可以直接谷歌自己的学校名字/所在城市+ Studentwerk。 之所以选择面谈,是因为在此之前我曾参加过大学语言中心的线上咨询,对自己的口语极无自信的我当时选择了打字交流,但发现自己打字的速度非常慢,效果远不如直接对话,加之工作人员也认为面谈能够更好地帮助我解决问题。大家如果对口语有所顾虑,也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帮助团体所提供的Forum

请大家注意的是,学生处的帮助可能会有次数限制,之后如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工作人员会与你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2

医院门诊

有些医院提供Sprechenstude,不需要预约可以直接去,但因为是临时的问诊,性质就类似国内的义诊,时间也不能够自己决定。大家如有需要的话可以搜索看看~

我去过一次,当时的人不多,大约有5-6个,大家都在大厅里等。轮到我的时候已过去了将近一个小时。医生很有耐心也很专业,但毕竟不是长期治疗的医生,心理治疗又是比较长期的过程,大家可以自己按照需求选择

*3

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一般按照不同的疗法区分,位置比较难排,而且有些疗法保险报销,有些不报。所以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话,可以写邮件请保险公司安排,既免除了自己找医生排位置的麻烦,又确定了保险可以报销。 心理医生可能会分成两个,一个可以开药,一个主要负责每次的接待和沟通。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疗法,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多试几种。 过程中,医生会配合药物进行治疗,可能第一次并不能找到最合适的药物,需要多试几次,是互相合作,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一些药物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达到某个状态(比如安眠药,吃了真的宛如死机)但它并不能彻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太过依赖、迷信药物。吃药以后,身体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反应(比如舍曲林可能会让人身体疼痛,文拉法辛可能会导致嗜睡、恶心),希望大家可以多和医生沟通取舍

最后的话

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只是一种病症,并不是一种过错或者罪责。非常感谢你看到这里,送你一朵小红花,希望一切都会慢慢地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