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愿意创业、三分之二想要留下,这一代在德国的国际留学生,正在成为德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希望。
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持续国际化的背景下,一项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进行的最新调研,交出了令人振奋的答卷:在对全国132所高校的2万多名国际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在毕业后留在德国发展。而在工程、信息技术和经济学等关键领域,这一比例更是持续走高。
不仅如此,超过一半有意留下的学生,甚至希望在德国创业,从“打工人”转型“老板”,展现出极强的主动性与融入意愿。

与以往单纯追求文凭的留学潮不同,当今国际学生在选择德国作为目的地时,更加看重学成之后的就业前景。受访学生普遍提到:
学费低、生活成本相对可控
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全英文授课项目丰富
尤其在硕士阶段,全英文课程为很多非德语国家学生打开了通往德国的学术之门。令人欣喜的是,即使在语言障碍尚存的背景下,大部分国际学生依然表现出愿意留下并长期发展的意愿,这说明德国教育的“软实力”确实正在生根发芽。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觉得自己对进入德国职场“准备充分”。DAAD的报告指出,尽管德国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但在职业导向支持、企业对接、德语实用技能提升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学生们呼吁更多:
校园职业指导(Career Services)
实习与企业交流机会
融入课程中的德语培训模块

DAAD主席穆克吉教授表示:“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这些人才留下来,就必须为他们打造一条清晰可行的职场通路。”
留学生的贡献,远不止一张学位证书。德国经济研究所(IW)估算:只要有40%的留学生最终留下,每届留学生群体将为国家带来额外160亿欧元的税收与社会福利净收益。换句话说,投资国际教育是一门回报率极高的“国家级生意”。
为此,德国政府也开始“真金白银”投入。自2024年起,DAAD启动“国际人才校园计划”,联合联邦研究、技术与航天部(BMFTR),将在2028年前为全国100余所高校投入约1.2亿欧元,用于:
加强职业辅导与教练服务
拓展实践教学与实习通道
强化德语与职场技能的融合培训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从根源上消除“学业-职场断层”,真正把愿意留下的留学生,变成能留下、留下得好的人才。

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的双重挑战下,德国已不得不加速转向“移民型人才国家”的战略模式。而国际学生,尤其是有志愿、有能力、有文化适应力的青年学子,正是这个模式中最具潜力的一环。
但真正的融合,远不是一纸毕业证和一份工作合同可以完成的,它需要:
教育系统的制度适配
社会文化的包容态度
职场的多元识别机制
这场从“留学德国”到“留在德国”的转变,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未来,也关乎德国社会的人才战略和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