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正面临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父亲的缺席。根据爱尔兰经济与社会研究所(ESRI)的最新调查,爱尔兰高达18%的幼童不与父亲同住。这项与政府合作开展的"爱尔兰成长研究"数据显示,9个月至5岁儿童中有14%无法与父亲共同生活,到9岁时这一比例升至18%。研究指出,父母分居家庭的孩子往往处于更为弱势的境地,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意外。

耐人寻味的是,当英国首相斯塔默积极支持学校播放Netflix纪录片《青春期》,舆论场对"男性领域"话题争论不休时,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却鲜少引发媒体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父亲缺位正在损害孩子的未来——这个不合时宜的真相似乎被选择性忽视了。

爱尔兰社会曾对未婚先孕的年轻母亲严加指责,这种批判固然错误,但国际社会数十年的研究证实:父亲缺失的成长环境确实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研究并非要指责单亲母亲——那些在没有伴侣独自抚养孩子的英雄母亲,而是必须追问:父亲们在哪里?他们已成为爱尔兰社会拼图中缺失的关键一块。
英国保守党领袖巴德诺赫曾勇敢触及这个多数爱尔兰政客回避的话题。她指出监狱中多数服刑者都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而缺乏父爱的女孩往往深陷自卑与畸形关系的困境。"养育孩子是两个人的工作,"这位将个人成就归功于亡父的政治家如是说。神经科学研究同样证实,父亲在婴儿期积极参与照料的孩子,在认知测试中表现更优异。既然父爱如此重要,为何我们仍在假装父亲可有可无?
爱尔兰社会似乎更热衷讨论"黑暗的过去"。RTÉ电视台新推出的《年度家庭主妇》纪录片,重现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的家庭主妇评选,《爱尔兰时报》的评论文章将其描绘成"提醒人们1970-80年代的爱尔兰对女性多么不友好"。影评人爱德华·鲍尔称这档节目展现了"80年代初爱尔兰低气压的绝望",将其比作《使女的故事》般的恐怖仪式。
但那些真正经历过80年代的女性告诉我的却是另一番图景:尽管经济萧条,但社区凝聚力远比现在强烈。正如罗伯特·帕特南在《独自打保龄》中揭示的,社会资本的流失带来的隐形贫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更何况,选择成为家庭主妇何错之有?媒体为何总将育儿等同于苦役?这种论调或许正是人口危机的原因之一。
对"黑暗历史"的过度渲染,或许只是让我们继续自我麻痹的障眼法。母婴收容所虽已消失,但每年上万例流产手术背后,怀孕羞耻依然如影随形——这真的算进步吗?当代爱尔兰儿童中那18%缺席的父亲,正在成为新的社会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