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7日,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中)与卢旺达外长奥利维耶·恩杜洪吉雷(左)、刚果外长特蕾泽·卡伊克万巴·瓦格纳(右)在国务院签署和平协议后握手。
表面上看,美国又一次以“调停者”身份促成了一项重要和平协议,然而,翻开协议文本,其中有关“两国在适当情况下与美国政府及投资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条款,揭示了美国斡旋调停背后的真实意图。
简单来说,这就是美国主导下又一场以“矿产换安全”的交易。
“矿产棋局”再落新子。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多措并举推进“矿产战略”,全力打造美国掌控的关键矿产供应链,而刚果(金)就是特朗普“矿产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另见本号文章《特朗普的“矿产战略”逐渐浮出了水面…》)
刚果(金)向美求援。
刚果(金)与卢旺达两国之间的恩怨其实由来已久,这场持续30多年的冲突,也被视为非洲大陆最血腥、最恐怖的冲突之一。
尽管国际社会一直努力推动两国关系走向缓和,但是由于历史积怨、领土争端、民族矛盾以及矿产资源争夺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解之路困难重重。
今年初,双方局势进一步恶化,刚果(金)政府军与M23叛军在矿产丰富的北基伍省进行激烈交火,而卢旺达政府正是反政府武装M23的幕后支持者。
随着刚果(金)政府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陷入困境,总统齐塞克迪开始向美国请求支援,提出以钴、锂、铜等关键矿产资源换取军事支持的请求。
而这个绝境中的呼救信号,为美国攫取非洲矿产提供了绝佳时机。
特朗普趁机出手。
刚果(金)东部堪称一座天然的“世界矿产博物馆”,其中蕴藏着全球最为丰富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钴、钽、铜、金、锡、锂等关键矿产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领域,这些矿产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以钶钽铁矿(Coltan)为例,从中提炼出的钽是制造电容器、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的关键原料,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和高性能芯片的制造都离不开它。

刚果(金)的矿山。
接到来自矿产“聚宝盆”的求助,特朗普自然欣喜若狂。
他派出非洲事务顾问马萨德·博洛斯亲自前往卢旺达开展协调,最终推动卢旺达与刚果(金)达成和平协议。
在6月27日的签署仪式上,特朗普更是召集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等大员共同见证。
根据协议,双方承诺尊重彼此领土完整,停止敌对行动,推动交战部队脱离接触;建立常设联合安全协调机制;推动两国难民和境内流离失所人员安全有序地返回家园。
同时,协议中还明确两国要向美国开放矿产资源投资,以打造关键矿产供应链为重点,“在适当情况下与美国政府及投资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这份协议表面上是道义,实际上都是利益。
美联社报道援引美国商务部估算数据称,刚果(金)尚未开发的矿产资源价值高达24万亿美元。这份协议将为美国企业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铺平道路,进而使美国获得刚果(金)的关键矿产。
于特朗普而言,这两个非洲国家间你死我活的战争,恰好为他使出“矿产换安全”手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特朗普已深谙其道。
重返白宫后,特朗普瞄准那些特定目标国家和地区,用军事保护加基建投资换取矿产控制权,把一手“矿产换安全”玩得炉火纯青。
乌克兰:“矿产换安全”的样板工程。
今年5月,经过几个月的艰难磋商和深度博弈,美国与乌克兰正式签署《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
乌克兰被迫接受美国“以资源换安全”的协议,将矿产开采权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使用权交给美国,以换取美国的安全保障。
从最初“5000亿天价债务”到最终“50%资源分成”,这场被特朗普称为“万亿美元大单”的交易,成了美国“交易式外交”“掠夺式援助”的典型样本,特朗普也尝到了“矿产换安全”的甜头。
叙利亚:化敌为友的外交交易。
今年5月,特朗普出访沙特期间,与叙利亚临时政府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举行会晤,与“脱恐洗白”叙利亚政权握手言和。(另见本号文章《美叙迎来史诗级大和解?》)
6月3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正式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放宽对某些商品出口叙利亚的管制,并免除对叙利亚接受某些外国援助的限制。

特朗普与沙拉握手。
这背后体现的同样也是“交易式外交”的逻辑。
特朗普意图利用叙利亚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推动美国资本染指叙利亚油气矿产资源,使美国企业在叙利亚国内重建、资源开发中攫取巨额利益。
同时,美国还可以“战后重建”名义,挤压中俄在当地的影响力。
格陵兰岛:强行塞给的安全保护。
众所周知,格陵兰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稀土储量约150万吨,约占全球总储量的1/4;未开采的石油约175亿桶,天然气4.15万亿立方米,铀矿30万吨,另有大量铁、锌、铜、金等矿产。
早在2019年,特朗普就曾公开表示想“购买”格陵兰岛。重回白宫后,特朗普更是变本加厉,多次威胁要“吞并”该岛。
今年3月,美国副总统万斯和夫人乌莎·万斯访问格陵兰岛时,表示希望格陵兰岛选择与美国合作,称格陵兰岛“在美国安全保护伞下比在丹麦安全保护伞下会好得多”。
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格陵兰人民奉上他们的矿产,就可以获得美国的安全保护伞,底层逻辑仍然是“矿产换安全”。
不过,格陵兰人民并不想要美国的安全保护伞。
矿产领域“交易的艺术”。
“矿产换安全”实际上是特朗普政府推行的一种极具功利性和交易性的外交政策。
其核心是将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军事援助、安全保障等与获取他国的关键矿产资源进行捆绑,以实现美国所谓的“资源安全”与经济利益最大化。
通过已有的几次运用,可以窥得特朗普“矿产换安全”策略的一些突出特点。
依托霸权“空手套白狼”。
对于奉行"美国优先"原则的特朗普来说,矿产协议就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买卖。
依靠美国强大的军事威慑和霸权地位,仅一点点军事援助和外交斡旋,就能换来实实在在的矿产资源和地缘影响力,这样的“交易”堪称特朗普的最爱。
其实此前数月中,卡塔尔一直致力于为刚果(金)和卢旺达进行调解,但是最后却被美国截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式霸权是“矿产换安全”的重要基础。
“趁火打劫”大发战争财。
不论是对乌克兰推出“稀土换援助”交易,还是向刚果(金)提出以矿产资源换取军事支持,说到底都是利用了对方深陷战争泥潭的软肋。
美国利用目标国对于止战的强烈渴望,趁火打劫,大敲竹杠,借机攫取矿产资源,服务本国地缘战略布局。
“空头支票”口嗨完就走。
美国这些信誓旦旦的安全协议,实际上只是虚无缥缈的安全保障。
在与乌克兰达成的协议中,仅第10条模糊提及“美国支持乌克兰获得安全保障以建立持久和平的努力”,并未作出具体的军援承诺,安全保障能否兑现全看美国心情。(另见本号文章《乌克兰签下矿产协议,真能换来安全么?》)
刚果(金)与卢旺达达成的和平协议被特朗普称为“辉煌的胜利”,但是重要涉事方M23运动的发言人却称,由于该组织并未直接参与和平谈判,因此这份新协议对其不具有约束力。
很显然,“矿产换安全”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矿产被拿走,安全也没了”……